。
他也不知道杨沅在哪儿,不过他却看得出,杨沅没什么事儿。
所以,他适时跳了出来,暖暖场子。
要不然,现场气氛有点冷。
赵惇转眼看向乔贞,面带微笑,但是他的眼神焦距,却不在乔老爷身上。
他正沉浸在杨沅不在的巨大幸福感当中。
二大王赵恺一看不妙,连忙替他掩饰:“是啊,是啊,八月十八潮,壮观天下无。官家与臣等今日得观如此大潮,实乃幸事也。”
几个人一番言语,被左近竖起了耳朵的大臣们听了个清楚,顿时松了口气。
这氛围就跟传染似的,整个观景台上的氛围,也很快放松下来。
忽然,临安府尹汪紫瑞指着远处道:“又有好多人来,怎生来的比官家还晚。”
远处,骑驴的、坐轿的,有不下数百名儒衫士子赶来,这么多的读书人聚在一起,在这个时代也是极罕见的一件事。
除了国子监生、太学生集体去参加什么活动,也就只有科举考试时的贡院了。
难怪汪紫瑞这位临安府尹感到惊讶。
礼部尚书陈维清微微一笑,道:“哦,那是去吴山学宫听讲的士子,木易先生今日正好在吴山学宫讲道,说是讲课完毕,与众书生同来观潮。”
汪紫瑞一听,顿时动容:“木夫子今日也来观潮了?”
他一提袍裾,就想下去迎接,却忽然醒起,官家还在上面坐着。
今天这个场合,他的第一个身份是臣。
君在上岿然不动,他这个臣去迎接别人,便很不合适了。
汪紫瑞想了一想,便道:“大宗伯主持礼部,负有教化天下之责任。而木夫子乃天下大儒。大宗伯是否应该提醒天子,给木夫子在高台上赐一座位。”
陈维清欣然点点头:“理当如此,老夫这就……”
他刚说到这里,忽然就跟中了定身法儿似的,不但人定在了那里,连声音都戛然而止了。
那些士子们越来越近,他已经看清了队伍中央,一辆颇有秦晋古风的敞篷牛车。
车上,坐着一辆道服男子,哪怕头上戴着帷幔,也给人一种衣带飘飞,缈然若仙的感觉。
这人当然就是木易先生了。
木易先生从不以真面目示人,传道之时,向来戴一顶帷幔,这是尽人皆知的事。
只是,在他身旁,竟还坐着一个少年。
乍一看是个少年,仔细再看,却不过是个穿了儒衫男儿打扮的少女。
唇红齿白、眉眼如,十分的俊俏。
呃……士子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