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日子。
武耀阳、郑先发陪着小日子的一个农业代表团抵达了下塘大队。
前些年我国和小日子就有一些非官方的交流,比如像最早的【农垦58】系列,原始稻种就是从小日子引进的。
后来经过浙地农业部门的改良,才成就了日后赫赫有名的【农垦58】稻种。
【农垦58】后来在国内遍地开,有许多变种,方唯搞出来的【农垦58】某型稻种就是其中的变种之一。
实事求是的讲,从小日子引进的这款粳稻稻种,还是为农业生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的。
代表团一行11人,为首是一个中年男人,戴一副黑色的眼镜,翻译让方唯等人称呼对方为“渡边先生”。
此时,全大队的耕地已经翻了,正准备播种。
方唯和县领导、公社领导陪着代表团参观了小学、托儿所、农机队、食堂、养猪场等设施,最后才来到了二队的水田。
渡边先生除了问了几个问题之外,全程的话都不多,也没什么笑模样。
代表团中有几个成员,对于二队的设施不屑一顾,虽然没说什么,但不加掩饰的表情说明了一切。
“我看这片田地都翻好了,那么接下来准备种植什么品种的水稻呢?”
渡边站在田埂边,继续提问。
“这一季我们会培育【南光二号】杂交水稻稻种,我们整个大队不直接生产粮食,而是专门培育稻种。其中,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是我们的独门绝技。”
方唯笑着回答了渡边的问题,翻译随后说了一大通,渡边点了点头。
“那么,这种稻种的平均产量能有多少?口感怎么样?”
“平均亩产大概在1000斤左右,口感很不错。渡边先生要是有兴趣,等中午吃饭的时候你可以品尝一下。”
方唯都是有什么说什么,不夸大也没有故意隐瞒。
翻译把他的话说给了代表团听,有一些人就不淡定了。
“华人就是不老实,我记得他们前些年在粮食产量上就乱放卫星,这个数据并不可靠。要知道他们的水稻产量很低的,怎么可能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,产量就翻了好几倍?”
“我也不相信这个数据的真实性。”
他们使用本国语言交谈,除了翻译,其他人也听不懂。
翻译自然不会把这些话翻译给方唯等人听,但是谁都没有料到,其实方唯是可以听懂一些的。
他在前世也懂几门外语,说不上有多精通,但日常交流还是没有问题的。当时国内的很多农产品都出口国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