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赏赐黄马褂、花翎等华美服饰,它们不仅是日常穿戴的实用之选,更是荣耀与地位的璀璨象征。当士兵们身着这些服饰,那份由衷的自豪与无上的荣耀便会油然而生,仿佛他们是地间最为尊贵的勇士。
不仅如此,士兵们还享受着诸多特权。他们得以免除繁重的赋税与徭役,每月更有固定的粮食发放,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。这粮食的配给更是细致入微,根据士兵及其家属的年龄不同,分发着相应比例的口粮,让每一份温暖都精准地送达心间。
在清朝初期,正是得益于如此优厚的军功制度,八旗兵在入关之际,犹如猛虎下山,爆发出惊饶战斗力。他们横扫东亚,无论是蒙古的广袤草原,还是明朝的繁华都城,亦或是李自成、南明、朝鲜等势力,都纷纷败在他们的铁蹄之下。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胜利,更是制度优势的彰显。
反观当时的明朝,其军队实行军户卫所制,户籍制度森严如铁。军人世代承袭军户身份,而卫所军官更是世袭罔替。到了明朝后期,士兵几乎成了军官的私有财产,如同农奴一般被束缚在土地上。军官们宁愿让士兵们多种田以谋取私利,也不愿为他们购置装备、训练军队,为国家效忠。
于是,到了明朝末年,许多军户一生都未曾摸过刀枪,只是成了军官的佃户。这样的士兵,一旦被拉上战场,又能有何作为?恐怕只有苍才能知晓他们的命运。而明朝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部队,也仅剩边军或统军大将的私兵家丁。
然而,由于将位被家族牢牢把控,这些家丁私兵即便打胜仗也无处升迁,一旦战败,统军大将仍需笼络他们,给予赏银。这种畸形的制度,导致家丁和私兵们出工不出力,胜利时军功归于将军,失败时却需自己承担生命的代价。因此,他们顺风时战斗力爆棚,逆风时则望风而逃,成为战场上的一道奇观。
两相对比之下,清朝能够夺取下,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。到了南明时期,战场上活跃的甚至大多是投降的明朝军队。这不禁让人深思:为何明明是同一支军队,在明朝体系中却是望风而逃的溃军,到了满人手下却战斗力爆表?其实,在古代军队中,除了信仰之外,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上位者能够给予普通士卒的好处有多少。
在张固看来,对比商鞅变法和清朝的军功制度,他更倾向于清朝的制度。因为清朝的制度不仅实用性更强,而且更为简单明了。士兵们作战后,只需按照功劳大分发功牌,这些功牌便如同古代的“军功券”,可以兑换土地、钱财、爵位等丰厚赏赐。这样的制度,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士兵们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