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苏澄应该付的那一部分。
这个办法是挺好的。
但苏澄不想用。
因为他得给王芝颖制造一点点小障碍,这样两人的关系才能绑定的更深刻。
所以苏澄想了第三个办法。
那就在第一个办法的基础上做一下修改。
他直接买一个三年的定期不就完了吗?
期间不能存取,王芝颖想取也没办法。
唯一的问题就是王芝颖会不会同意。
苏澄觉得她大概率没什么意见,毕竟又不是没给她。
就算不同意也就那样。
白纸黑字的合同都签了,王芝颖又不能拿自己怎么样。
名目有了。
资金流向也确定了。
ok。
没问题。
就这么办。
当天下午。
行政部那边就把预约发了过来,苏澄顺水推舟的告诉叶黎他们可能要处理一个在线社交类的app,让大家准备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。
苏澄对这方面有自己的理解。
要想把《心动信号》做好,做成,就得了解目前的婚恋的相处模式。
约会这个东西也是有历史发展的。
由于时代不同、文化不同、发展不同,人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同。
几十年前男女之间相互认识主要是依靠媒人。
媒人们为了减少客户的时间和精力,所以必须对青年男女以及背后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,如果合适就牵线搭桥安排见面。
后面就逐渐形成了行业。
现在很多地方依旧还是用“媒人”这种传统方式作为主要渠道。
苏澄的老家就是那样的。
先给媒人发3000块钱,给男男女女挂上号,然后开始安排。
说成了就再给几千一万的大红包。
老一辈人依旧把这个东西奉为圭臬,美名其曰“传统”。
自己认识的都得先往后稍稍,父母找媒人介绍的有很大buff加成。
但媒人的口碑是两极分化的,为了促进“成单率”,什么人都配,经常颠倒黑白、满嘴谎话,替双方隐瞒缺点,粉饰太平。
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。
有些人并不是专业的媒人,但就是比较“好事”,凭着想赚人情的心态成为了“兼职媒人”。
兼职媒人的现象在体制内尤为明显,刚考上编制,立马就在同事心里挂上号了,都不用交“挂号费”。
成了就拿个大人情,不成也无所谓。
这是历史发展和如今的一些现象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