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个销售网点,如果都要拿工资做管理,消耗可想而知。
缺点当然是管理松散,做得好不好全靠这个点的个人能力,而且还有很明显的先来后到,占了茅坑不拉屎的问题。
各地有很明显的发展不均衡。
所以只有出来考察、了解第一线的情况,才有这么清晰的认识。
让卫东当然是能把往后二三十年区县常见的专卖店、加盟商、代理商等各种模式,都拿来做对比。
他没做过买卖,但税务看到的买卖就太多了。
到处都是猪在跑。
不置可否的观察呗。
经过镇江时,索性上岸顺着运河线去浙杭。
两年前他跟狗蛋带着军娃子卖相机、提钛锭的线路,现在又是五六家大学生销售主管闻讯来沿途迎接陪同,明显感到商业水准氛围都浓厚许多。
最后浙州的销售经理已经有了十多人的团队!
算是华东地区仅次于沪海的销售规模存在。
甚至沪海销售业绩更好,是因为那边配货更多,更有最早的大量高校销售成员支撑。
浙州这位年初才从沪海转过来的大学生,直言希望能给更多资源货品,他敢朝着全省突进,现在江浙地区的产品已经在开始出现竞争,要抢占山头。
言谈中虽然没有此处不留爷,爷就卖别家的态度,但随着销售业绩提升,市场眼界的认知看法,必然会产生跟那些封闭地区不同的傲然底气。
让卫东都如饥似渴的听了,多少还是觉得自己身边缺个能商量的人手。
最后去西湖边,跟那位杂货铺老板吃了顿饭。
一年多时间卖了几万台廉价相机的中年人,很亲近,但也有点纳闷,感觉最近卖得似乎慢了点,来逛西湖的游客自带相机的比例肯定比以前高了些,胶卷的销售倒是不错。
站在他的角度,肯定只能关注到这个地步,比同桌吃饭的浙州经理简单太多太多。
那位二十三四岁的浙州经理也全程只听不说话,对老大这个暗藏在浙州的金牌销售点,都没表现出吃惊。
毕竟他们这一拨儿85年前后崛起的销售经理,销售主力已经在牛仔裤、卫生巾、护肤品这部分更容易冲量的产品上。
相机受到产能限制是短板。
让卫东有意无意的限制胶卷相机发展也是原因。
到这时候他已经决定要对整个销售网络做整顿了。
试试看号令天下会怎么样。
(本章完)